自主品牌競爭激烈 廣汽新能源宣告單飛是否為時太晚
圖/廣汽集團
繼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之后,又一家整車廠要將新能源部分單獨設立公司運營了。6月6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將投資6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同時將申請專門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
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產品線、大手筆投資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設立獨立公司,加上智能網聯方向的提出,廣汽乘用車在新能源的步伐已經越來越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里,廣汽起步并不算早,也不算最激進的那個,而如今的快步伐是否會如廣汽所愿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呢?
廣汽集團日前發布的公告顯示,董事會以全票贊成通過設立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方案,投資總額為6億元。這意味著繼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后,廣汽新能源也宣告單飛。
事實上這一舉措早先已有前兆。今年3月,廣汽集團通過了廣汽乘用車投資46.94億元建設全新新能源生產基地,產能為每年20萬輛。而在新能源公司單獨成立后,還將繼續增資22.64億元用于該生產基地的擴建。僅今年上半年,廣汽已在新能源領域投入70億元。大手筆的投入是先決條件,然而廣汽如今“看似略晚”發力新能源,還有哪些潛在的風險與機遇?
新能源資質——懸而未決的“尚方寶劍”
自2016年3月起,已有15家企業相繼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其中傳統車企中的新能源公司中包括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鈴新能源三家。根據這15家新能源車企的申報產能核算,年產能總數已經達到117萬輛,而我國到2020年的規劃目標是達到2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銷水平。如此看來,目前的產能規模已接近國家的預期。
不僅是產能規模,行業內對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新興造車勢力也存在褒貶不一的爭議,這也同樣會影響國家部委對于新進企業申報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審查和監管,一定程度上會減緩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審批。
因此,此時廣汽新能源單獨設立公司,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要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按照廣汽方面透露的消息,新能源公司將向發改委提交資質申請和向工信部申報車型目錄準入,而這個批復時間最快也需要16個月。
純電動車型——產品路線的重新抉擇
同樣是在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資項目參照傳統燃油汽車投資項目管理規定執行,而新建傳統燃油汽車企業投資項目原則上將不再核準。這也就意味著新建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將只限于純電動汽車的研發與生產。
而回顧廣汽乘用車過去在新能源產品線上的布局,就不難發現其發展路徑相對較為復雜。從“十五”旗艦的混合動力起步,而近幾年則重點以插電式混合動力為主。
2014年底廣汽乘用車首款新能源車型GA5 PHEV上市,采用了并非主流的增程式動力系統,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時隔兩年多后,廣汽乘用車在2017年先后上市了GA3S PHEV和GS4 PHEV,但是仍然都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這就意味著這些車型仍然只能存在于廣汽乘用車的現有生產線,而不能用作新能源公司的產品。
其實早在2015年的廣州車展上,廣汽乘用車就發布了GS4 EV純電動車,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款車型直至現在也未能上市。而在今年北美車展上亮相的GE3就成為了廣汽乘用車首個基于純電動平臺打造的車型,預計將于7月21日正式上市。
然而,僅靠一輛純電動汽車顯然是不夠的。按照此前的規劃,未來5年廣汽乘用車在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純電動三個系列中將共計有7款車型投放,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實現20萬輛目標。
雖然看起來廣汽乘用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線還頗為豐富,但顯然廣汽乘用車目前缺的是純電動汽車,同時這也是廣汽新能源作為獨立公司申請新能源生產資質的重要一環。
反哺合資公司——實現自主價值最大化
國家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的實施已經越來越近,對于眾多車企,尤其是合資車企而言,這道政策的下發足以令它們格外緊張。既然合資公司的新能源汽車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出來,那么眾多已經在新能源汽車上布局多年的自主品牌就可以成為其有力的幫手。
廣汽的合資公司中,廣汽三菱、廣汽菲克的車型基本以SUV為主,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渴求最為迫切。因此,廣汽乘用車很有可能將自主或與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的新能源汽車放在合資公司銷售。
今年上海車展上,廣汽三菱就發布了祺智PHEV,這是一款基于GS4 PHEV打造而來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祺智品牌正是廣汽三菱的合資自主品牌。
這其實是一次自主品牌向合資車企輸出新能源車型及技術的嘗試,而隨著國家對于生產純電動車型的合資企業放開不超過兩家的限制,相信未來不僅是輸出產品,甚至是廣汽繼續建立純電動合資車企也是完全可能的。
以自主品牌獨有的響應優勢、本土化研發優勢和廣汽乘用車多年來在新能源技術上的積累,不僅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還有能力反哺合資公司,幫助合資公司滿足國家政策的要求。這既實現了價值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提升廣汽在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
智能網聯產業園——“后來者”的超車之舉
雖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廣汽乘用車來的并不算早,但是在大手筆投入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廣汽乘用車瞄準了智能網聯的方向。
今年4月27日,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這是一個以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整車工廠為龍頭,集合廣汽集團、互聯網企業、合作伙伴的研發能力和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全產業鏈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首期建設將在2018年底完成。
也就是說,廣汽并非單打獨斗,而是正以一個開放的姿態,招攬更多的產業鏈上下游優質合作伙伴,共同參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
如果說去年年底,廣汽進行了A股150億元的融資,用于發展智能網聯等相關產業是著眼于當下,那么此次產業園的建設,就是一次瞄準未來的長期規劃。
在開工儀式上,騰訊、蔚來等企業均有高層到場考察。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興造車勢力而言,在目前尚無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情況下,尋求傳統車企以代工的形式生產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而產業園中整合研發、生產、配套服務的功能,非常適合代工生產的方式,對于廣汽和新興造車企業無疑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在新能源汽車幾乎已經成為全行業必然的選擇之時,廣汽乘用車作為在近年來傳統汽車領域發展非常不錯的自主品牌,顯然也要趁熱打鐵跟上步伐。雖然從時間點上看,廣汽乘用車的動作稍稍有點晚,但好在動作并不算慢,產品線、產能都在加速補位。
而即使作為新能源領域的先入者,在當下政策對市場影響巨大的時候,其已有的地位也并不算穩固,這對于準備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廣汽乘用車來說也是有望趕超的機會。
目前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汽、比亞迪、吉利、北汽、奇瑞、江淮等已有了多年的部署,如今再加入正在蒸蒸日上的廣汽,以及那些踏實前進的新興造車勢力,這些車企組成的新能源汽車戰線無疑就是未來中國汽車能夠站在世界汽車前列的希望所在。
更多行業價值資訊瀏覽、分享,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愛電車網官方微信(xevcar)!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我愛電車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我愛電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電話:400-6197-660-2 郵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