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華杰:國內車企合資特斯拉 靠譜嗎?
近日,各種流言纏身的特斯拉汽車,再次因“入華設廠”的傳聞備受關注。朋友圈一度盛傳“長安將與特斯拉合資”,之后又看到力帆公眾號發布消息稱:“特斯拉投資及政府關系總監肯·摩根一行造訪力帆集團,并與公司高層就電動車領域話題進行交流?!?/p>
事實上,這些傳聞的來源是特斯拉投資及政府關系總監肯·摩根分別在長安與力帆待了四十分鐘進行一次交流活動,應該屬于考察本地市場及相應企業的一次商業訪問,被解讀為合作,未免有些捕風捉影。不過,不管與特斯拉合作的消息是真是假,只要與之牽扯上關系,總是足夠引人注目,且直接表現在股票上。2014年6月份,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慶軍和時任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吳碧瑄會面,江淮集團相關負責人也參加了會見,這個消息一度讓江淮汽車股票漲幅達到17%。而這次的合作傳聞,所牽涉到的力帆汽車股票漲幅明顯,長安汽車股票則因重大事務停牌,。
盡管業內對于合資特斯拉關注度頗高,但是目前來講,這件事還是值得商榷,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
熱衷合資特斯拉意義不大
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講,如果熱衷于合資,無外乎兩個事情,其一是利潤,其二是技術。
從利潤方面,按照特斯拉目前的運營規則來講,它自己的運營都是采用直銷的模式而不是經銷商模式,想要分享它的利潤太過于困難,更進一步來講,它自己一直處于虧損階段,想要從一個持續虧損的企業里面,通過合資來賺錢,可能性比較小。
從技術上來講,特斯拉汽車和中國汽車制造商分享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談論特斯拉放開專利的事情,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具有壟斷性質、原始創新性質的專利不多,也就是說這些應用性質的專利基本上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避開,更進一步來講,專利和技術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神秘,前者偏重于概念框架,后者更是實際操作的情況。
技術方面,更為現實的情況是,特斯拉作為一家電動車制造商,并沒有自己獨特的核心技術,主要的技術集中在集成技術方面,而零部件方面更多是與供應商合作,預期通過與特斯拉合資來獲取技術,還不如找這幾家供應商合資來得更實在。
所以,對于中國汽車制造商來講,與特斯拉合資意義不大。當然,或許資本以及媒體對于這個事件的看法遠遠不同于汽車制造商,更希望這家神奇的公司通過和中國汽車制造商合作,可以在技術上、商業模式上和利潤上能夠拉中國汽車制造商一把,這才能解釋為什么中國汽車制造商只要和特斯拉汽車扯上關系就能夠股票大漲,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特斯拉汽車國產之路尚遠
關于中國汽車制造商合資特斯拉的消息被屢屢傳播,主要原因之一還是此前特斯拉汽車的CEO埃隆?馬斯克談到“有意在中國設廠投產”。顯然特斯拉是在意中國市場的,但是在中國開設整車制造廠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技術和資金,還有分享一半以上利潤的合資政策。
特斯拉汽車似乎并不是一個愿意“分享”的企業,我們從最近的幾則新聞中也能看出來,特斯拉汽車采用的是直銷模式,這種模式避開了經銷商在整個鏈條中的利益分享,同時在充電站設置,包括整個企業的生態圈設置方面,特斯拉和蘋果公司有一定的相似度,更多地依賴自己的產品和技術,而不是開放給更多的參與者。
這個時候,特斯拉汽車是否真的有勇氣將自己的產品、技術和利潤拿來和中國汽車制造商分享?特斯拉汽車動輒近百萬的產品是否真的能夠取悅中國高端用戶群體?這些都是要觀察的關鍵點。
汽車制造商對于中國汽車市場越來越重視,這種重視主要是針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龐大數字,如果論及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可能看到更多優勢所在,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的扶持等方面。當然,從利好分析上面來講,包括避免中國針對進口整車征收的高額稅收、獲取政府的支持和補貼、和中國消費者套近乎、更低的成本等四個方面都能夠給特斯拉汽車帶來一定的利好,這種利好能否平衡埃隆?馬斯克心中的技術和利潤還有待觀察。至少,目前來講,與特斯拉合資似乎更多表現在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單方面熱情上。
更多行業價值資訊瀏覽、分享,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愛電車網官方微信(xevcar)!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我愛電車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我愛電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電話:400-6197-660-2 郵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