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定:新能源車路線圖 電動車中國路徑選擇

在新能源車的技術路線選擇上,除了傳統發動機的優化,“電驅動”將成為貫穿混合動力、純電動、增程式、氫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平臺,所有新能源都要轉化為電能儲存并驅動汽車運行。

李安定:新能源車路線圖  電動車中國路徑選擇

    狼,終于來了。

    特斯拉的到來,再次引發了中國人對新能源車的關注。純電動車,因為與IT,與互聯網,與電商模式的接駁,吸引的眼球,遠遠超出了五年前那次電動車熱。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純電動車,特斯拉是電動車“替代汽車”的救世主,還僅僅是一個激進新穎的商業模式?結論還有待劇情的深入。

    過去的五年,中國剛剛正從一次電動車大躍進中走來。

    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科技部門寄希望純電動車實現“彎道超車”,搶跑全球汽車業。電動車熱幾乎成為舉國體制:決策層期待戰勝危機的突破;地方志在科學創新的業績;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然而卻因嚴重低估電動車研發和世界技術水平的差距和推廣的難度,大筆“學費”砸下去,各種規劃卻基本落空。

    按照2009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早在2011年,以純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車產量就要達到50萬輛,占汽車總銷量的5%;而直到2013年底,真正賣到消費者手中的純電動車卻只有數千輛。

    從百年歷史的有軌電車到城鄉數以億計的電動自行車,在中國人看來,純電動車技術門檻最低,彎道超車的把握最大。盡管在發達國家,純電動車只是新能源車技術路線并進的眾多選項之一,在中國卻成為“孤注一擲”。

    但且行且知,電動車不但要有傳統汽車研發制造的功底,還要有動力電池、集成控制、電機等方面的創新突破。當許多中國的電動車專家教授被跨國公司請出國門參觀,看了人家的電動車研發手段和驗證流程時,方才感慨天外有天,與之相比絕不在“同一起跑線上”。所謂 “彎道超車”只是中國人關起門來的臆想。

    泡沫和喧囂終于過去,一批腳踏實地的中國企業脫穎而出。比亞迪、北汽等一批執著于新能源車研發的企業如今信心滿滿地提出,即將推出堪比特斯拉的車型。

    2001年1月,底特律,新世紀第一個國際車展。對豐田汽車公司社長張富士夫的專訪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時逢全球汽車業一輪大兼并。我問他,豐田如何迎戰這次資本大潮。他的回答似乎和企業重組并無關聯:新世紀的主動權在那些掌握節能環保最新技術的企業手里。

    從奔馳發明第一輛汽車開始,迄今已有128年,汽車技術現在面臨革命性的變革——包括先進的動力能源、電子控制和新型材料。在新能源車的探索方面,所有跨國公司都采取了全面研發,齊頭并進,不同時間節點各有側重的戰略。

    我見過國內許多主管官員和電動車專家,一味主張在純電動車一棵樹上吊死。不知道新能源車的體系內涵與外延,不了解這一路線圖的內在邏輯,奢談汽車新能源研發,無異于盲人摸象。而揣著明白裝糊涂,排斥純電動車之外的新能源選擇,尤為不可取。